首页
为什么清晨的时候会有露水?
2024-11-19 阅读 20
清晨时分,地面和周围的物体表面会因为夜间温度下降而冷却,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露水。这是因为在夜晚,地面和物体表面散发出的热量使得空气接触到这些冷却的表面后冷却下来,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并沉积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露水通常在天气晴朗、湿度高、风速小的条件下更容易形成。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这是《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分册》(新世纪版)里面的解释:
古时候,人们把露水当成宝贝,认为露水不光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而且是从别的星星上掉下来的。古代的炼丹家们特别注意收集露水,认为这对于他们制造“点金石”、“长寿药”很有帮助。有人还把露水当成药,认为多喝些露水,可以祛病,延年益寿。
后来,露水的真面目被揭穿了:露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更不是从别的星星上掉下来,它们是由大气低层的水汽遇到冷的物体凝结而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冬天时,当你向窗上的玻璃呵一口气,就会发现玻璃上有小水珠;夏天时,你如果把棒冰放到玻璃杯中,一会儿就见到在杯外产生了一层小水珠。这都是大气中的水汽遇到较冷的物体表面后凝结的结果。
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田野上的气温迅速下降。温度一降低,空气含水汽的能力也减小了,大气低层的水汽就纷纷附在草上、树叶上,并凝成细小的水珠,露水就是这样形成的。
一般性的科普这个解释已经足够,如果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就需要知道一丢丢理论。
露水的形成主要基于水汽凝结的原理,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即相对湿度达到100%,如果温度继续下降,水汽将无法继续保持气态,会凝结成液态水珠。
这一过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
\large T_d = T - \frac{1}{7.5} \ln \left( \frac{e}{e_s} \right) \large T_d = T - \frac{1}{7.5} \ln \left( \frac{e}{e_s} \right)
其中, T_d T_d 是露点温度,即空气中的水汽开始凝结的温度; TT 是当前温度; ee 是当前空气中的水汽压; e_se_s 是饱和水汽压,即在当前温度下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
注意哈这个公式中的常数7.5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取决于大气压力、温度范围以及水汽的物理性质。
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快,导致地面温度迅速下降。由于地面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压 ee 保持不变,而饱和水汽压 e_se_s 随温度下降而减小。
当 ee 大于 e_s e_s 时,即相对湿度超过100%,水汽开始凝结。此时,露点温度 T_d T_d 低于当前温度 TT ,水汽在草叶、树叶等冷的物体表面凝结成露水。
能有的天气,后半夜就开始有了,只是清晨时候还没干,被你看到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