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看懂别人的课题?

2024-11-19 阅读 21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我看到你列出的这些,并非有深度,而是用大名词八股字面多一些而已,吓人的。
想要有“深度”,就去你研究课题内部看看。例如“提高学生兴趣”你就要深入这个属于教育学中的概念之一,如何引导,对样例如何分类,对学生从不懂到懂如何引导(基于以往知识),以及那些知识来源的自然界本身的趣味,被课程抽象形式化以后,如何由教师再复原或者关联,等等。
凡事都有内在,而内在是无尽的宝库!深度在里面,不是外部大名词好听!
如果只是看懂别人的课题名词,肯定需要一点点百度科普,看看他们每个词语都在说啥。并且尝试理解他们这些词组合到一起到底有什么实际含义和价值。多揣摩揣摩,才能有所发现。
比如,就拿其中一个课题举例:“高等教育数字化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这个课题,首先包含两部分概念“高等教育数字化”、“新质生产力”,那么这两个词语应该是能搜到一些信息的,而且大概率也是现在大政策大趋势的词语。
那么,课题负责人要做什么呢,就得看“耦合协调发展”,也就是课题负责人要研究两个概念的“耦合”,还要想办法让他们“协调发展”。具体“耦合”、“协调发展”是什么意思,可以大致想像,也可以专门去搜索一下。然后把两个词拼在一起,大概是什么意思也可以进一步想象或者搜索。
如果通过搜索之后,对“高等教育数字化”、“新质生产力”之类的概念熟悉了,可能就会更明白课题要做什么事情了。这种名词性的概念,就是我们需要去科普了解的。
那么课题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呢,能创造什么价值或者意义呢,就看形容词性、名词性的“耦合协调发展”,大概就是要把上面的两个概念整合到一起来做一些什么事情,而且还要协调发展,可能还会带来一些社会价值,这些都可以结合课题铺垫的场景合自己科普的内容进行合理脑补。
那么,他们之所以能让课题名字取得深奥,一方面,就是要使用这种概念名词,如果科普搜索一下,就会发现“高等教育数字化”、“新质生产力”都是最近些年出现的宏观政策概念,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课题负责人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时代的元素结合到一起,实现协调发展。想明白了这个,其实课题负责人就很容易把名字编出来。但前提是,需要了解国家教育宏观政策和趋势,这个功夫在平时。知道了大政策,就是要看这个大背景下,自己能做什么,课题负责人显然同时关注到了两个方面的概念,认为他们能结合起来,做一些有益于发展的事情,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题申报。
回过头来,看题主的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都是很好的话题,但是不能称为课题。课题是要在给定时间内,把课题内容做完且研究清楚的,能够产出一定成果,可以真切落实到实践中的。上面两个话题,是一种讨论性质的,就像抛出一个疑问。但是课题是,从时代下的现象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或者可以做的事情,然后立项,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功课去完成。而“如何...?”这样的问题,只是课题中面对的一些困难和挑战。
而且,题主只是单纯的抛出问题“如何...?”,并没有把这些问题放到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要形成一个课题,首先要明确的是研究的场景。比如,假设题主所处的单位是高校,那么可以把课题的场景放到高等教育这个场景。那么,下面就是要通过自身观察,发现场景中存在什么问题,比如,题主发现高校中学生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所以才抛出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这个时候,课题的大背景才算交代清楚了。而且,只是自己想清楚了还不行,你还需要体现在课题的标题里,所以课题名字,至少也应该是“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从课题评委的角度来看,只抛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多少有点不靠谱,这个时代不缺抛出问题的人,缺乏是能抛出问题还能给出解决方案的人,哪怕是初步的探索性方案也行,至少是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来做课题嘛。
所以,如果只是抛出“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还不够,这样的题目,只能让人看一眼,只能想到,课题负责人应该是觉得当今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强,然后想做一定的探讨,但是具体如何解决,并没有形成确定性的方案,没有形成方案,那就没法进行下一步评估,课题最终如何来评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