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两遍《道德经》,为什么全文都没有提到努力二字呢?

2024-11-19 阅读 31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无为而治”、“顺势而为”,主张追随自然规律,不要刻意努力追求功利。因此,全文没有提到努力二字是因为《道德经》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保持平衡,而非刻意努力去追求某种目标。在《道德经》中,强调的是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和,而非通过努力去追求成功。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对象。譬如《论语》它的对象是类似孔子弟子的学生。众所周知,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什么贩夫走卒,什么斗升小民都可以到他这儿学习。
所以孔子跟弟子的对话就特别亲民,《论语》在古代常年被作为给孩子开蒙的读物。
《道德经》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学者,君主和士大夫。你已经是学者或者掌权者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成为学者你要读书万卷,要当上君主士大夫基本上都是要经过常年的政治斗争才能坐稳位子。这样的一些人其实已经足够努力了,相当于今天博士教授,正处级以上干部。
跟这些人你再谈努力就没啥意思了,都他喵的是卷王,所以要谈些努力以外的道理。
儒家也不是每本书都会谈努力,比如《尚书》这是儒家比较高阶的教材。都是上古的政府公文,里面也不谈什么努力。
阶层高一点,没人会再谈努力,因为这玩意儿都是常态了。就像你六岁以后没人再跟你说不能随地大小便,去了大学也没老师追着你要作业。
《道德经》是你经过努力取得极大成就,获得许多财富,得到无上权力的时候看的。并不是给一个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的人读的。
何止没提到努力,连目标都没有,嘻嘻。
如果你去看《心灵奇旅》这部电影,里面就有一句台词,人生其实不需要目标。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感到震惊,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是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要有理想,有抱负,你居然告诉我人生不需要目标?太搞笑了!
所以,你能想象如果人生没有目标会怎样吗?
其实不设目标,没有努力概念的人生他是一种境界,只要达到这种境界自然就没有努力的想法,没有目标的概念。
这种境界就是道德经里讲的“无”,这里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你的思想认知里面没有了后天思维,只剩下你的本心。
套用当下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就是没有了“小我”,没有了我执,而这种状态的感觉是你平时大脑里面几乎没什么杂念,大部分时间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喜悦。
这时候,你的起心动念,做事做决策都是随心而为,这种决策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决策,而不是经过大脑的静心测算,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这种境界有点类似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心流概念,也是《心灵奇旅》里面提的忘我的境界。一旦你找到心流的感觉,你在你喜欢的领域是很容易取得你想要的结果。
在这种状态下,你体会到的是幸福与喜悦,完全没有努力和目标的概念,更没有各种情绪的困扰。
而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古人讲的天人合一,也是现在身心灵领域常的提的大我的境界。
而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只是需要正确的方法以及长期的练习。尤其是你能看到这篇文章,本身就证明了其实你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最简单的正念冥想,言行如一,这些入门的方法都可以。
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可能是三年五年,也可能是十年八年。也许你感觉,这好遥远。
只是你想想,如果你愿意花几年的碎片时间,去做一些事情,最后换来人生的自在,你感觉值不值呢?
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欢迎大家关注分享,谢谢大家。
此文在春秋时期的主要受众是君主和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