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条款理解有争议,怎么办?

2024-11-19 阅读 20
更新于 2024年11月22日
当合同条款的理解出现争议时,根据《中华人民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这意味着需要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相关条款、合同的性质、合同的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来解释合同条款。
具体来说,解决合同条款争议的方法包括:
1、协商解决:当事人首先应尝试通过协商来解决对合同条款理解的争议。
2、合同解释:如果协商不成,可以依据合同文本、相关条款、合同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来解释合同条款。
3、法律适用:在合同条款的解释中,法院或仲裁机构将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来确定争议条款的真实意思。
4、替代争议解决方法:包括调解和仲裁等,由双方共同聘请的第三方提出解决方案。
5、诉讼:如果其他方法都不能解决争议,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处理合同条款争议时,重要的是要依据法律规定和合同双方的真实意图来解释合同条款,而不是简单地适用合同漏洞填补规则。因此,当合同条款的理解出现争议时,应当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通过协商、合同解释、法律适用等方法来解决争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第一百四十二条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