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知识真的是无限增长的吗?

2024-11-19 阅读 19
更新于 2024年11月22日
就我在现实中的体会,我接触的人,基本都是这种情况。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文化氛围。王小波对此体会很深,但我也不认为他写充分完整了。
张五常概括为“伦理治国”。好处是费用低廉,坏处是缺少弹性,适合农业社会,无法应付商业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这样的人也要求别人这样,一旦不这样,各种打压、阻挠、刁难、破坏。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说,要让大家“虚其心而实其腹”,我听了就不是很喜欢;汉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看来是个很卑鄙的行为。摩尔爵士设想了一个细节完备的乌托邦,但我像罗素先生一样,决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这个名单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军代表,他们想把一切从我头脑中驱除出去,只剩一本270页的小红书。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假如要我举出一生最善良的时刻,那我就要举出刚当知青时,当时我一心想要解放全人类,丝毫也没有想到自己。同时我也要承认,当时我愚蠢得很,所以不仅没干成什么事情,反而染上了一身病,丢盔卸甲地逃回城里。现在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王小波:关于幽闭型小说
  家庭也好,海船也罢,对个人来说,是太小的囚笼,对人类来说,是太小的噩梦。更大的噩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噩梦。这种噩梦会在文学上表现出来。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生活中感到烦躁时,就带有最深刻的虚无感。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明清的笔记小说,张爱玲的小说也带有这种味道: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王小波: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在伦理道德的论域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只有详细地考虑有关证据,经过痛苦的思索过程,才能搞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就是这样考虑伦理问题的;另一种认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根本无须考虑,只剩下了如何行动的问题——我嫉妒这种立论的方式,这实在太省心。假设有位女子风华绝代,那么她可以认为,每个男人都会爱上她,而且这么想是有理由的。但我很难想象,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相信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就是对的;现在能想出的唯一例子就是圣灵充满的耶稣基督。我这辈子也不会自大到这种程度。还有一种东西可以拯救我们,那就是相信有一种东西绝对是对的,比如一个传统,一本小红书,你和它融为一体时,也就达到了圣灵充满的境界。王小波: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让我们回到关于“明辨是非”问题上去。“明辨是非”并非毫无必要,但是如果以为学会了“明辨是非”就有了什么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学会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生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可以这样说,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  在一个伦理的体系之中,人们学会了把事物分成好的与坏的、对的与错的、应该发生的和不应该发生的,这样的是非标准对我们了解世界是有不良影响的。科学则指出事物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不发生,这些事实常常与那些道德标准冲突。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如果我们承认它,就成了精神上的失败者。如果我们不承认它,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事实上很多人为了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就被永远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
对个人来讲,知识已经是无限的了。比如学历史的都知道,唐朝的史料,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读完了。唐朝以后,每个朝代增长的信息,也是呈指数增长,任何一个人类个体都读不完。所以,你说的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至少在历史学领域已经出现了。
题目设想的圆,圆心是最基础的知识,圆的边缘是最前沿的知识——其实这么说很不准确。比如对原始人来讲,如何采集捕猎,如何分辨野菜和野兽,才是最核心的知识,也是最先学习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种植技术就是最边缘的知识——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知道。
而对于农耕时代的农民来讲,种地就是最基础的知识,采集和捕猎的知识则可有可无。对他们来说,学习认字是最前沿的知识,只有极少数优秀的农民才能掌握这种知识。
对现在的打工人来说,认字是最基本的知识,前沿的知识就很多了。
所以,对个体来说,穷极一生能学到的知识早就是有限的了。
但是,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类占有的知识是无限的。因为只要时间在发展,那么事物就会有新变化,新变化就会产生新知识。这就是认识的无限性。
人类的能力也是在适配增长的。从壁画到书籍,从搜索引擎到AI。而且我们是有传承的,新生儿并不需要从造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