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如何科学穿衣,选滑雪服饰看哪些特性?

2024-11-19 阅读 18
更新于 2024年11月22日
滑雪作为户外运动的一种,当然也要遵循三层穿衣法,不过滑雪毕竟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作为冬季户外运动,滑雪需要抵抗低温、寒风、降雪、甚至冰雨等恶劣天气,如何穿着还是很讲究的。
冬季户外三层穿衣法冬季在户外滑雪,最大的问题就是保暖,而保暖的主要手段,就是在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建立一个能够有效隔离热传导的隔离层,这个隔离层的实质,其实不是各种天然的非天然的纤维或者薄膜的构成物质,而是纤维内和被纤维分割出的一个个小气囊——不能流动的空气就是最好的隔热体。
对于这种保暖手段威胁最大的因素有三个:
风:风能够使空气流动起来,加强导热性;强风能够直接刺穿纤维,让纤维之间的小气囊失效;寒风一旦穿透所有衣物,可以直接带走皮肤的热量。水:这里是指来自外部的水分,如雨、雪、雾等。水导热能力比较强,同时还会通过蒸发作用带走大量热量,所以湿的衣物不但不能保暖,反而会更快的让身体失温。汗:人的身体在过热时通过排汗来降温,这本来是非常棒的机制,但在寒冷的户外条件下,保暖效果太好、或者大量运动之后,大量汗水会渗透衣物,使其降低甚至丧失保暖性。简而言之,户外衣物的主要目的是保持身体的温暖和干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以确定户外衣物的主要功能:防风,防水,透汽(排汗),保暖,再加上衣物本身必须具备的舒适性,就构成了户外衣物的主要功能要素。
这几个功能不可能集于一体,最合理的划分就是三层穿衣法(3 layers system):
外层,又叫表层、保护层,直接应对外部环境,主要功能是防风,防水,透汽,次要功能是保暖,附近功能有:防刮、置物等。中间层,又叫保温层、隔温层,唯一功能是保暖。保暖的效果要依外界温度而定,调整中间层的厚度就可以很方便的适应更大范围的环境温度。而随着外界温度降低,保暖层逐渐变成衣物中厚度最大的一层,因此其轻便性也非常重要。基础层,又叫内层、贴身层,主要功能是提供皮肤的舒适感,并及时排出汗液。排汗功能与透汽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汗液堆积在衣物中,从而导致快速散失热量。过多的层数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功能,甚至就保暖而言多层也不如厚度合适的单层,除了偶尔不得已时可以短时间凑合一下,衣物的准备还是以三层法为好。
在滑雪运动中,三层之外我们还得穿一层护具,包括上身的护甲,护腕(有时),腿部的护臀、护膝。护具可以穿在中间层内部,也可以穿在中间层外面。
外层外层衣物主要是雪服、雪裤。因为滑雪通常在5℃以下,所以大多数滑雪服和滑雪裤会兼顾一定的保暖能力,比如夹棉(人造棉)或者羽绒。如果需要合适的单层雪服/雪裤,也可以用户外冲锋衣裤替代。但是与专门设计的雪服相比,冲锋衣的外置口袋比较少,很多小零碎会无处安置。尤其有些雪服设置了小臂雪卡袋,在过闸机闸机时特别方便。
硬壳 VS 软壳硬壳雪服采用多层织物和材料构成保护层,因此防护功能很强大,但由此带来的缺点也很明显:沉,贵。典型的3层结构硬壳织物由最外的防刮耐磨层、中间的防水透气功能层、以及内层的衬里组成,是户外服装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部位。这么复杂的结构却只是雪服最外面的一层布,也难怪价格昂贵。
图片来源:Outside Online主流的硬壳材质以Gore-Tex为首,这方面有大量的专业文章,这里就不展开了。
软壳的主要特点是轻便、贴身、活动方便,以保暖和中等的防风功能为主,兼顾一点防水和保护,多采用抓绒等材质,透汽不成问题。软壳适用的主要场景是中低强度的户外运动,以及日常休闲穿着。
软壳也可以认为是中间层做了一点外层的处理,因此对于温度变化可能比较剧烈的滑雪旅行,我们也可以带一件软壳来替代中间层。
防水 VS 透汽 (Waterproof & Breathable)防水和透汽分别看两个指标:
1、静水压(Water Proofness简写为:WP):户外面料行业习惯叫耐水压,单位用mmh2O表示,是指单位面积承受水压强力,在标准实验室条件下,织物承受蒸馏水往上喷的压力,并记录水压最大值,如耐水压5000mmh2o,即单位面积最大可承受5m压力而不会发生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