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人类都是靠需求推动发展的吗?

2024-11-19 阅读 16
更新于 2024年11月22日
第2话 良渚社会的集体潜意识
5300年前的良渚社会已经拥有了近40万的总人口,这与现在一个中等大小的县城类似,如此多的人如何在大遮山下的一块U型谷底里生存下来的呢?
大遮山下有溪水流过,可以供给水源,也为种植水稻提供了条件,但是5300年前,天目山(大遮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是个暴雨集中的地区,夏季山洪频发,冬季又会缺水,良渚人为什么会选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从考古发现来看,她们是先修建了水坝,将夏季的山洪引到山下的湖中,又在冬季将湖中的水引入城市中,形成一条条水道,方便交通。她们还在水道旁修建了巨大的台地,在底层铺上石块防止地下水向上渗透,再在石块铺上一层层的黄土,夯实成5米多高的台地,这样水道纵横的城市就形成了。
这些水坝和台地需要持续的维修,建筑工程量需要几十万人上百年的时间,而大部分人生活在稻田旁的乡村,居住在城市中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那么她们是如何将自己的命运与这些水坝联系起来的?
只是简单的用商品交换无法解释这些,生活在乡村的居民虽然可以认识到水坝对于水稻收成的作用,但是如果仅仅是私利的本能,居民如何能评估她们在农闲季节上山修筑水坝与来年种植水稻收成之间的经济换算关系呢?修筑水坝的劳动量与来年水稻收成之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如何对评估这些差异下的投入产出呢?
现代人发明了交易市场,例如碳排放权市场可以评估污染排放的情况,谁多排放了二氧化碳,谁就要支付更高的费用,即使在现代,这种时空交错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仍无法明确计量。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5300年前的良渚社会中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人们的基本劳动是出于私利,但是如此大型的公共水利设施肯定不能完全用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原则来解释的。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天生所具有的共同的“记忆”,人类的精神生活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并受到对未来希望的目的支配,过去经验在基因中获得传递,候鸟可以通过太阳和星星导航进行迁徙,并遗传给后代,人类也有类似的“遗传记忆”,这就是集体潜意识,由此人类可以形成相互联系的社会,它是超越纯粹经济考量的。
良渚的居民拥有着共同的集体潜意识,并且在修建水坝的共同劳动中得到实践经验的强化,她们不仅为了来年水稻的收成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也在实现着共同的未来希望目标,使人与人之间可以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这是人类生理需求之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是几十万人可以和谐共处的原因。
是的,但是只有需求还不行,还必须有驱动人们不畏艰辛,千方百计地去实现需求的无形势能,否则,有多少需求,也是空想。所以,人类的需求千千万万,数不胜数,是无限的,而成为现实的却是有限的,这就涉及到无形势能与有形物质实践的关系了。这个关系可以从道德经中找到答案。
天地万物与全人类,各群体,各人的实践行为起始,都是由无形势能驱动的,“无,名万物之始”,万物以有形方式存在“有,名万物之母”,所以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机构,无论有多少智慧,多少知识,多少主义,多少计划设想,多少欲望诉求,多少许诺,只有在无形势能驱动下去实践,成为有形物质,才是真实的“母”体,而不再是空谈空话。有没有驱动不怕困难,千方百计地实践的无形势能,是为什么有同样学历,同样智慧,同样欲望,同样机遇,同样的物质条件的人,的家庭、的团体、的国家,发展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而人们往往忽视无形驱动势能的存在,
无论个人、家庭、团体,国家的发展,都必须由无形势能来驱动,势能,就是活力。所以看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应该只看有形的物质条件,更应该观察其有没有无形的,玄妙的,驱动势能,“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如,双方对立,有强大的无形的驱动势能一方,即使有形物质差一些,人少一些,也可以进行弥补,而成功胜利,而在有形物质及人占优势一方,如果没有或者无形势能居于弱势,则必败,所以,往往人们会看到的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现象,又如,两个各种有形条件优劣不同的人,往往条件差的一方获胜,而实际上,弱势方,是看的见的有形物质方面居弱,而人们看不见的,无形势能方面居强。也就是说无形势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玄妙的,所以无形势能,会造成许多“玄之又玄”的事,是“众妙之门”。
驱动人们去实践的无形势能,产生自人们广泛的需求认同,而人们的需求认同,来自有形的物质条件及社会实践。人类社会农业、工业、商业、行政、医疗、教育等等行业,语言文字,一切产品,一切行为规范,一切风俗习惯,以及王朝兴衰,经济起落等等社会事物的产生与运行,都是人们广泛的需求认同,产生的无形势能驱动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广泛的对食物的需求认同,才能产生无形势能,驱动人类不畏艰辛地从刀耕火种开始种植业,对劳动工具及生活用品的需求认同,产生无形势能,驱动人们从石器开始制造工具,一直驱动人类发展到现代工业;当人们从有形社会实践中,形成一个王朝可以使自己稳定有序生存的广泛认同时,形成广泛的对王朝的需求认同,产生无形势能,驱动人们积极主动地遵守法律,保卫王朝,反之,当人们从社会实践中形成这个王朝在残酷地压迫自己的认同,便形成除去压迫的需求认同,产生无形势能,驱动人们以各种方式,突破各种限制规范,使社会混乱失序,王朝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