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姓名字母效应(name-letter effect)”来解释一下「武威」古称「凉州」的传播学?

2024-11-19 阅读 23

“姓名字母效应”是指人们更倾向于喜欢自己名字中包含的字母,或者与自己名字有关的字母。在传播学中,这个效应可以解释为人们对于熟悉或与自己有关联的名字、地名等信息更容易接受和传播。在这个例子中,「武威」古称「凉州」,如果一个人的名字中包含有「武」或「威」这两个字母,那么他可能会更容易对「武威」这个地名产生兴趣,并且更愿意传播这个信息。这种与个体名字相关的情感联系,可以促进信息的传播和接受。

更新于 2024年11月22日
谢谢邀请。
武威改回凉州,有必要吗?
有人说凉州改名叫武威,已经很多很多年了,大家都已经习惯武威了,重新改回再叫凉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会造成混乱。
我不同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把武威改回凉州,会明显提升知名度和传播度。
品牌传播讲究的是占领用户心智。
在品牌传播的诸多手段中,品牌命名是首当其冲的攻坚利器。
很多品牌名称起得不是很好,但也发展得如日中天,比如比亚迪。比亚迪的产品力很好,似乎有了好的产品,品牌传播就不重要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必须承认两个事实,一是比亚迪这个名称一直在制约这家技术实力超牛的企业的发展,提起比亚迪,总让人觉得不那么洋气、大气、有底气,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有一段时间,部分企业缺乏自信,起名字比较喜欢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外国的,像是舶来品。老百姓称这种现象为假洋鬼子,比如奥克斯,这个名称其实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雷,大家都知道不是外国品牌,却起了个外国名,而其技术实力上又处于追赶者的地位,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在格力、美的、海尔等诸多选择之中,除了便宜之外,会有什么因素让其选择奥克斯呢?比亚迪和奥克斯属于同一种情况,这种品牌名称不仅缺乏民族自豪感,还让人觉得崇洋媚外,这是先天劣势,改不掉了。
我们必须承认的第二个事实是,比亚迪不温不火了很多年,忽然被消费者认可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其新能源上的优势被认可,但其实这个时间节点还有一个大家忽略的因素,那就是秦、唐、宋、元等二级名称的采用,让驾驶者心理上弱化了我开的是比亚迪,而是觉得我开的是唐,是宋,是元。秦、唐、宋、元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朝代的名称,我们对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的自豪感,会润物细无声地转移到比亚迪的身上。当今世界第一强国是美国,我们在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而中美大博弈又进行得如火如荼,美国不断地对中国极限施压,对华为等中国优秀的企业进行致命的制裁。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采用秦、唐、宋、元为二级品牌名称,悄悄地提醒我们有悠久的历史,而美国不过是个只有200年历史的小青年。在品牌传播学中,在进行受众分析的时候,很多企业还在忙着进行受众画像,但其实受众情感的捕捉与塑造,才是更高级的部分。这种东西是不需要明说的,消费者无意间就受到了影响。丹尼尔·卡尼曼认为大脑的日常运作中存在两个系统,系统1是自动导航系统,主宰日常所有的决策和无意识行为,系统2则是理性思考的机制。日常购买行为中,我们觉得自己是理性思考的,也就是以为是系统2在决策,事情的真相其实是系统1在决策,系统2则为我们下意识的决策提供理由。
回到武威把名称改回叫凉州上来,我们都知道凉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称,以王之涣为代表的诗人写过无数首《凉州词》,我们从小就读过葡萄美酒夜光杯,这种历史文化底蕴是老祖宗留给凉州人民的,会永永远远地守护和滋润凉州,让人想到凉州,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别样的情感,觉得很熟悉,觉得凉州是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觉得自己和凉州有一种联系。在品牌传播学中,这种客观存在,又说不太清的东西,叫品牌联想。很多品牌传播学者均认为,做品牌就是做联想。凉州所拥有的这种品牌联想是多少地区梦寐以求的,可惜过去的官员不懂这个道理,把地名改成了武威,硬生生把自己改得平淡无奇了。
除了得益于历史文化底蕴,而拥有高级的联想之外,凉州这个地名还贯彻和印证了品牌传播学中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品牌的传播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品牌传播的目的是占领用户心智,而最好的占领用户心智的办法,则是占领用户心智中早就有的一个词。理解这个道理,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的制作过程中,关键词的选取应该是那种用户熟悉的,用户感到陌生的,传播效果一般来说都不会很好;二是如果用户的心智已经被占领,你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想抢回来,也是很难成功的。凉州这个地名相对武威来说,就是中国人心智中都有的,你只要一提凉州,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而且会感觉眼前一亮。你提到武威就不会有这个效果,即便使用非常多的资源进行传播,也很难被人记住。
这个道理在商业品牌的传播中被广为运用。我们比较熟悉的知名品牌,比如苹果,比如小米,其品牌名称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是我们每天都会吃的,所以非常容易就被用户记住了。很多品牌在想品牌名的时候,很随意地就起了个名字,其结果就是难以传播,难以被记住,有的甚至还给自己埋了雷,比如TCL和比亚迪,不仅有崇洋媚外的嫌疑,而且还有不太好的谐音,很多人就戏称TCL是太差了、太次了的意思,这就不好办了。
“姓名字母效应”(name-letter effect)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人们对自己名字中的字母或与其有关的事物更有好感。这种潜意识的偏好对传播学有启示,尤其在地名的接受与传播上。
1. 凉州的语言美感与心理认同相比“武威”,“凉州”具备更强的语言美感和文化内涵:
音韵上的吸引力:“凉州”读音柔和,给人一种清凉、古韵悠远的联想,这种语音效应符合大多数人对地名美感的潜在期待。而“武威”显得较为硬朗和单一,与柔和、诗意的传播偏好不太一致。文化认同感:“凉州”在历史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与《凉州词》、丝绸之路等联系紧密,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这种文化象征对提升传播性非常重要。姓名字母效应也可以扩展到心理偏好对地名的影响。许多人可能更偏好含有自己姓名相关字形或韵味的地名。例如,“凉”字可能引发一种凉爽、清新的联想,契合心理偏好,增强好感,从而让“凉州”的传播性更强。
2. “凉州”的古文化底蕴助力传播“凉州”作为武威的古称,带有明显的历史文化标识。在传播学中,带有历史深度的名字自带权威性和文化象征性:
历史背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地名往往更容易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凉州”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容易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对历史的探究心理。文学与诗词传播:《凉州词》等古代名篇使“凉州”深入人心,在传播上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和记忆支撑。相比之下,“武威”虽然也有历史渊源,但文化象征性和广泛知名度略逊。3. 如果武威改名为凉州的传播潜力改名为“凉州市”可能极大提升其知名度,原因如下:
符合公众的认知偏好:“凉州”本身已经在文化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改名等于直接继承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使地名更具有识别度和吸引力。迎合传播学规律:简洁、易记、韵律美感强的名字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相比“武威”,“凉州”不仅更容易激发情感联想,而且更易形成口碑传播。强化品牌形象:地名的文化感与符号化能为城市赋予独特的品牌价值,“凉州”能够为武威市在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更多认同感和经济价值。4. 小结:姓名字母效应与凉州传播学“凉州”相比“武威”,更符合传播学的审美与认知规律。其柔和的读音、丰富的文化象征、历史底蕴,使其成为更易传播、更能被接受的地名。
如果武威改名为凉州,受姓名字母效应和文化传播的共同影响,知名度和城市吸引力都会显著提升。
这是一种通过文化符号强化城市品牌的有效方式,值得认真评估。
姓名字母效应(name-letter effect)是指个体对自己姓名中字母的偏好,这种偏好可以反映个体的自尊和自我认同。在传播学中,这一效应可以用来解释地名、人名等符号的传播和接受过程。对于“武威”古称“凉州”的传播学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