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如何解释一些生物习性,这类生物习性是蕴藏在遗传信息里的吗?

2024-11-19 阅读 24

进化论解释生物习性的方式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生物的习性是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而这些基因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生变异和选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环境的基因会得到保留,而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则会逐渐被淘汰。

因此,生物习性可以说是蕴藏在遗传信息中的,因为习性是由基因决定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适应新环境的基因会得到优势,从而导致生物习性的改变。这种基因与习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进化论解释生物习性的重要理论基础。

更新于 2024年11月22日
有些习性就是先天遗传写在基因里的本能,但有些也需要后天学习。不然也不会有饲养员给大熊猫看教学片的梗了。
先天遗传的本能可以远比你想象的更简单:
你可以粗略的把鞭毛结构想象成一个跨膜的涡轮机,当膜内外有质子浓度差的时候质子就从鞭毛涡轮机流动并带动鞭毛的旋转。鞭毛的这个运动原理也可以直接对应许多微生物的简单趋利避害行为:比如细菌进入酸性环境外部质子浓度升高,就会有更多的质子涌入鞭毛涡轮机加速鞭毛的运动让细菌快速逃离酸性环境。
尽管某些「本能」来自进化出的机械结构的作用,一些动物行为也遵守单基因遗传的规律(如下对此问题的另一回答),很多动物的行为都是复杂性状,其中本能和学习都扮演了重要作用。
在下述文章中,我讨论了一个简化的模型,以解释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擅长学习的动物也可以进化出新的本能,并且比无法学习的动物更容易在此条件下获得新的本能。
Excerpt:
假设某种动物本来不会某种特定行为,但研究表明,在当前环境中,当这种动物的个体学会此行为时,此行为对此个体有利,并且相比参考值具有 10 点适应度收益。(参考值:不会也不学的动物个体具有 90 点适应度)
假设控制此行为是否出现的位点总共有 10 个,或者说 20 个等位基因,且这些位点相互自由组合。当一个动物的基因型中,在这些位点至少存在 10 个 up 型时,动物将本能地呈现此行为。当动物个体具有 n(4\leq n< 10)n(4\leq n< 10) 个 up 时,动物可以花费 (10-n)(10-n) 点适应度代价学会此行为。而不高于 3 个 up 型的情况下,动物不仅无此本能,也无法学会此行为。
问题是,对任意位点,up 型等位基因频率仅有约 13%. 所以此动物自由交配群体中,几乎没有天生会此行为的个体(约千分之一),但有相当一部分个体(略多于四分之一)学会了此行为。
后来,由于学会此行为的动物获得了相对学不会者的选择优势,随着进化,学会此种行为的动物占比越来越大。
若干世代后,由于 up 型等位基因频率的提升,天生就会此行为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亦不可忽略。也就是说,在此假设的环境下,此动物通过进化获得了一种新的(以往极为少见)本能行为,而此行为在不久之前还是只有部分个体努力学习才能学会的东西。
相比初始条件类似但无法学习的动物种群,可以此方式学习的动物种群在行为进化的早期阶段,up 型等位基因频率提升得更快,并且在相对小的种群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遗传漂变影响。在对表型的影响方面,此处假设的「学习」能力有点类似于在下列回答中提及的「热休克处理」—使一个阈值数量性状以更低的阈值产生效果。
以上。
演化论是基因的选择
进化论是意识到选择
亲近人类的狼群,得到更好繁衍的机会,是基因的选择。
躲避人类的动物,避免被猎杀的风险,是后天经验意识的选择。
有一些是蕴含在基因里面的,它们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或者运行从而影响行为。
如:大名鼎鼎的单胺氧化酶A基因(MAOA)是一种缺失后导致暴力的基因,虽然它是否与暴力直接相关多有争议,但MAOA-L的确与行为有关。MAOA是一种氧化5-HT神经递质的酶,在MAOA-L突变体中其活性下降,5-HT水平持续偏高,导致5-HT受体不敏感,最终造成易怒。但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改善MAOA-L携带者的心理状态。
5-HT是一种神经递质还有一个例子,养蜂人发现蜜蜂中有一种真菌传染病,幼虫感染后会发臭正常工蜂会及时把蜂巢盖子揭开并把臭掉的幼虫扔出去(称为干净),但有的却不会(称为不干净)。科学家们让干净和不干净的蜜蜂杂交,后代工蜂中揭盖扔幼虫:揭盖不扔幼虫:不揭盖=1:1:2。之后他们人为地把盖子揭开,发现在不揭盖的蜜蜂中,有一半把幼虫扔了出去。由于工蜂是单倍体,所以这很符合遗传分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