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鱼进化出拟态功能?

2024-11-19 阅读 18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大概是提问者看的报道出了偏差。许多鱼有肉眼可见的拟态。
1947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报告马拉维湖(又名尼亚萨湖)中的鱼存在拟态[1]。
1984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谈论鱼的拟态,给出这张照片[2],图中的三条鱼来自三个不同物种:
2004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讨论粗吻短带鳚 Plagiotremus rhinorhynchos 对清洁工濑鱼 Labroides dimidiatus 的拟态,给出了大概很容易被读者辨认的彩色照片[3]:
粗吻短带鳚等多种鱼拟态为清洁鱼、攻击寻求清洁服务的动物并迅速逃走。2005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回顾了当时已描述的约 16 个科的 60 个生活在珊瑚礁的鱼类物种拟态其他物种的案例[4]。其中,金线鱼科约 27% 的物种在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有一定程度的拟态。拟态可能对幼年鱼类比成年鱼类更重要。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1960 年就有文章注意到生活在珊瑚礁的鱼类的拟态。
2009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评估了生活在珊瑚礁的一些鱼类的拟态在颜色和亮度方面的准确性[5]。
2015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表型可塑性允许生活在珊瑚礁的鱼 Pseudochromis fuscus 灵活调整拟态,对其适应度有贡献[6]:
参考^TREWAVAS, E. An Example of ‘Mimicry’ in Fishes. Nature 160, 120 (1947). https://doi.org/10.1038/160120a0^https://www.int-res.com/articles/meps/20/m020p045.pdf^Moland, E., Jones, G.P.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of aggressive mimicry by a coral reef fish. Oecologia 140, 676–683 (2004). https://doi.org/10.1007/s00442-004-1637-9^DOI:10.1201/9781420037449.ch9^Karen L. Cheney, N. Justin Marshall, Mimicry in coral reef fish: how accurate is this deception in terms of color and luminance?, Behavioral Ecology, Volume 20, Issue 3, May-June 2009, Pages 459–468, https://doi.org/10.1093/beheco/arp017^Phenotypic Plasticity Confers Multiple Fitness Benefits to a Mimic Cortesi, Fabio et al. Current Biology, Volume 25, Issue 7, 949 - 954
海马,海龙拟态成海藻树枝的模样。
有些小鱼长得像护士鱼,大鱼见了以为是护士鱼,张大嘴等它清理鳃部,结果他们咬一口就逃了。
有一种鱼雄鱼有两种形态,一种体型大能抢到和母鱼的交配机会。另一种形态的雄鱼长得像雌鱼,一般会趁着雌雄鱼类交配,一个排出卵子,一个排除精子的时候伪装成雌鱼靠过去,排出自己的精子。
大概是题主觉得样子像鱼的才是鱼,拟态的鱼自然已经没有鱼样了。那么我们就不把拟态得已经不像鱼的算作拟态好了,免得题主尴尬,因为例子实在太多,我相信其他回答里不会少。
我们就只说长得像是个鱼,但仍然属于拟态的例子。
拟态成海草珊瑚什么的可以伪装自己,方便捕食或者避免被捕食。但这个代价太高了。首先形体上不像个鱼自然就失去了作为鱼的运动优势。典型的鱼有鳍有尾,身体流线型。这是经过自然选择后最有利于游动的形态。但拟态成植物就游不快了,游快了也不像了。有什么别的路子呢。那就是拟态成其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