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奇心是不是我们人类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呢?
2024-11-19 阅读 16
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特质,因为好奇心有助于我们探索和理解世界。然而,好奇心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得到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好奇心水平。因此,通过激发兴趣、提供学习机会、鼓励探索等方式,可以帮助培养和加强好奇心。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说出来有些残忍,这个宇宙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属性,就是掠夺。
物质元素之间在相互掠夺着电子,植物在掠夺着土壤中的物质,动物之间也在以一种金字塔规律进行着物质的掠夺与转移。这种掠夺行为最终的结果都是能量的获取从而保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当然这里面还存在着很多更复杂的因素,这里不需要了解,这里只需要知道无论是无生命的元素物质,还是有生命的各种生物时刻都处于一种要么去掠夺别人获取满足自身的需求,要么被别人掠夺变成别人的养料。
生物作为一种极其特殊的物质集合体,上到万物之灵的人类,下到单细胞生物都要不断地掠夺他人来满足自己身存在的条件。那么所有的生物都会出现一种共通的能力就是探索。探索的唯一目的就是发现“食物”从而“吃”掉它,哪怕是最原始的藻类并不会“吃”东西,但是同样有感知光线的能力,那些光就是它探索的“食物”。而到了植物甚至有了趋光性,一棵树并不是站在那里被动的晒太阳,它们也有主动获取更多阳光的能力。
在解决了“吃”的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的是如何“不被吃”了,这也是“探索”能力升级到“探知”能力。不但要知道对方能不能吃,还要知道对方能不能吃掉自己,这就使生物演化出了更复杂的能力。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随之越来越复杂,能力越来越强大。
其实所谓的“好奇心”就是生物在解决“吃”和“不被吃”这两个本质问题时呈现出的一种本能行为。了解对方或者环境是为自己创造有利和避免自己失利的必要经过,这种本能是贯穿整个生物演化过程的,也就是“好奇心”这种心理行为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所影响的。所有生物未必会有“心理行为”,但是一定都会有本能行为。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猫都有好奇心,更别说人类了。当我们的祖先还不是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充满了好奇心,比其它一切物种都更加强烈。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努力站立起来,以便更好地窥探身边的环境,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直立姿态,最后终于促成他们进化到人类。可见,好奇心对人类进化发挥了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可以说“好奇是人类之母”。
好奇不但是人类之母,而且是科学之母。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的好奇。”他还对某人说:“我不是比你更聪明,我只是比你多了一点好奇心。”英国心理学家伊恩·莱斯利在他的著作《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一书中,称好奇心为人类的“第四驱动力”,是引发洞察力、持续的探究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内在动力。包括教育学家杜威、耶鲁大学校长、商业奇才乔布斯在内的许多名人,都认为好奇心比知识还要重要,认为好奇心是影响个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如果我们能够像爱因斯坦和乔布斯那样,保持对问题的极度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就能够像他们一样,发现问题的答案,享受问题的乐趣。
结论:好奇心是人类天生就有的,后天要注意保持和维护。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婴幼儿时期学习,在成年时期竞争、生存。好奇心理是人类经历的一个标志,人类对了解和认知的渴望是我们作为个体发展乃至作为一支高等智慧物种进化成功背后的驱动力,促使人类不断创新和进步,但是好奇心也是非常危险的,导致人们出错,甚至出现重大失败。
好奇心是天生的,但是总结和描述是后天的。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
人类也有好奇心,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好奇的对象和物体也不相同。
我觉得一定是天生就有,但是后天也是可以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