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日本都是封建国家,都是儒家文化根源的国家,为什么都是政治改革,日本成功了,而清朝却失败了?

2024-11-19 阅读 20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日本推翻德川幕府的四强藩,德川幕府搞了两百年近似闭关锁国,但是进入19世纪中叶这些日本东南亚贸易航线上的藩就大量接触到西方列强势力。长州和萨摩搞了尊王攘夷运动,炮击到达的美国、荷兰、英国军舰,结果失利后取消攘夷诉求,反而积极和欧美交流,成功倒幕后带领明治政府走向维新的也是这些人。日本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本州岛中西部和福冈四国,辽阔的本州岛东北部和北海道地广人稀,所以这几个倒幕强藩也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藩,在日本人里占比不算低,影响也相当直接。
相比之下,中国沿海港口地区和占全国比例太小。而且中国和日本不一样,日本全国都是火山岛,人口聚居在山两侧冲击平原,流通是比较方便的;而中国东南沿海除了长三角、珠三和内地有较多联系,海南、潮汕、台湾、福建、浙南这些地方都是独立水系,和内地被群山或海峡阻隔,因此这些地方和西方人打交道,得到的信息和经验很难传递给内地人。而晚清的决策体系里,满人大多数成长在北方内陆,科举制选拔上来的汉人和太平天国战争中湘君淮军起家的实干家也普遍没有沿海生活经验,更没有早年在基层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因此很多人面对西方“冥顽不化”,恐怕也只是正常的人性弱点罢了。
很有意思的是东亚和西亚南亚不同,西亚南亚甚至东南亚近代史更多被欧洲势力控制,因为欧洲列强从地中海南下印度洋比较近;而东亚各国尤其中国和日本从19世纪开始就受美国影响更大,中国大学里有美国渊源的比例远远高过有英国法国渊源的比例,因为美国人穿过太平洋到达东亚比欧洲人绕一大圈更方便,也可以说欧洲列强到中东南亚就能有所收获,美国人要到亚洲大陆人口聚集区有点收获,最近的还就是东亚(当年拉美人口太少)。而美国本来工业化铺开就晚于英法,也就是说东亚本来在工业化点燃时间上就处于不利地位,晚于东欧中东南亚,事实也是如此。在欧洲大陆和中东南亚,都有很多19世纪英国人投资建成的工厂,而美国工业化初见成效是19世纪末,有能力在海外进行产业投资要到二十世纪了。
昨天读日本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自传,才知道他1950年代末在大学毕业后工作的第一家日本企业工作的时候,还曾经考虑过把自己的发明卖给巴基斯坦一个公司,也侧面印证了东亚工业崛起相对全球是多么晚的事了,虽然东亚后来居上,先是日本后是中国把东亚打造成了全球工业产能和创新中心。
日本和中国的后来居上,都是因为人口优势,日本是美苏后第三个人口上亿的工业化国家,中国是第一个人口上十亿的工业化国家。土耳其和埃及都离西欧很近,19世纪都搞了工业化尝试但是没走多远,制度文化制约有但是恐怕只是表象(毕竟每个国家工业化之前都有严重的旧社会制约因素,中国日本早年也不少),一个核心原因还是埃及和奥斯曼帝国破碎后的土耳其人口太少了,远远低于初始工业化需要的三千万人口。
很多回答都太主观了,把明明地理环境造成的困难说成人的主观能动性差别,这种论述在上个世纪的中国长期是主流话语,本质上却是思维的惰性体现。19世纪末中国并不缺聪明人,对于工业化起步也不缺有文化的人,只是中国人不是超人。
来晚了,有劳明白人点赞顶一下,感谢!
我会在微信公众号《海隅苍生》上发文从地质形成到当代经济发展纵览全球和中国古今,讨论中华文明和亚欧大陆其它文明演进,欢迎大家关注,只是这个系列为了一次多发一些避免成信息碎片,我还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发文会稍过些天。
其实吧大清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可是一个拥有整整3400万国民的封建制分权国家
而洋务运动时的大清是一个仅拥有200万人和40000万奴隶的君主专制集权国家
生产力几乎差不多的情况让一个200万人的国家和一个3000万人的国家同台竞争
你还是难为清国了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晚清中国史.1800—1911.下卷》在“第五章 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1898年”第四部分“湖南的维新运动”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维新运动失败而日本维新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