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清史还没修出来?
2024-11-19 阅读 17
清史是指清朝的历史,清朝延续时间长达近300年,历史事件繁多,资料繁杂,因此清史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十分复杂且耗时耗力。同时,清朝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对清史的研究也需要更加慎重和全面。目前,虽然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清史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工作量巨大,清史的修撰工作仍在进行中,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善。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之前就有人说过,《清史》还有第二个隐藏的名字:
《关于1644年到1912年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平时都说不上秤没有四两,上秤千斤打不住。修史,那可是要把能上秤的全都过一遍喽。
据了解,修纂清史团队的负责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所长戴逸教授,前年6月,该团队透露清史花了两年时间已经完成初步的审读工作,该著作现在一共耗时21年,106册共3200万字。
但难产了,因为“官方立场”和“民间立场”完全相悖。
官方立场
民间立场
因为清史是史学界目前最混沌的深水区
最高超的笔法,最严谨的考究,最具体的事实。这三个东西之间,清史只能占两个。
如果你采用团结史观,清史不好修,即使是前三十年教科书经常提到的“满汉民族矛盾”甚至都说的保守了。因为清朝的民族矛盾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各族人民各自不同的矛盾,另一个是各族人民集中于一个民族的矛盾。清朝初年的时候,统治集团对于蒙古各族各部落的大屠杀不亚于其对汉族的压迫。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滇西的回民军竟然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遥相呼应太平军。这些要是都算成民族融合,那未免属于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塔学版地狱笑话了。
具体来说,如果满清入侵是民族融合,同理成化犁庭也应该是民族融合,如果蒙元南下是民族融合,那明朝北伐也是民族融合,如果靖康之变是民族融合,那前面唐朝的都护府就是民族融合中的民族融合,如果吐蕃入侵是民族融合,那汉朝时楼兰古国的消失也是民族融合,你问为什么消失了,“融合”了当然就消失了。
团结史观没有把握住一杆秤,它一味的全面美化东亚土地上各民族的古代交往和战争史,这个史观最大的死角是一些周边国家的天然存在。有些民族是有自己的单一民族国家的,梁启超之所以塑造国族主义,是因为清朝中期直至晚期,今天所谓的那些单一民族国家都不存在。是谁重新塑造了它们?主要的是苏联。
如果你采用阶级史观,清史不好修,真正的阶级史观其实是强调“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阶级一定会战胜代表落后的生产力的阶级。”为什么说资产阶级战胜地主阶级,是因为工业生产力战胜了自然经济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带领工人阶级走向历史舞台,同样的,地主阶级战胜了奴隶主阶级,是因为小农工具与蓄力水力战胜了奴隶纯人身的劳动(奴隶不被允许拥有农具)并解放了奴隶阶级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土地。
而满清入关并入主中原这件事,写出《南明史》的顾诚老先生运用阶级史观给出的定性是最好的,总结一下就是,首先满清入关是反动的,它的本质是一个初步封建化的满洲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与明末投降的汉人反动军阀与地主士绅阶级的勾结性入侵。其次满清统治是反动的,它的统治是基于统治阶级中的满清贵族,和中下层阶级中的满清八旗子弟对于各族人民的全面压迫统治。
但由于一些原因,阶级史观不再被提倡,阶级叙事成为末流,阶级观念成为了边际性的话题,很难在今天的时代使用前三十年的史观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