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一个谎要用无数的谎来圆」如此麻烦,那撒谎的动机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看有「善意的谎言」一说吗?

2024-11-19 阅读 20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从精神分析角度去谈论,谎言,是对内在需求的替代与掩饰。
回想一下,小时候考试考砸了,为了防止爸爸妈妈指责自己,我们会说:“成绩还没下来”;又或者去修改分数,把4改成8,5改成6;还有可能让好朋友冒充签名。
从父母老师的角度,这是欺骗,是不道德的行为;但从撒谎者的视角,可以意识到,这是一种愿望:
可能是希望从来没有考试这件事,就没有人拿分数来对自己进行评判;可能内心渴望优秀,被父母认可,所以要把分数从4改成8。可能好朋友给了自己安全感和依靠,所以在面对困扰时,希望对方保护自己。虽然,对于撒谎我进行的联想,寻找到的替代性事物,是我曾经内在的需求,但不可否认,「谎言」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
就像「梦境」一样,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中,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来访说:
她总是梦到上帝头上带着一顶尖尖的纸帽子。现实生活:
案主小时候每次吃饭,大人们都会为了防止她东张西望,在她头上戴一顶纸帽子。「纸帽子」对来访是一种禁锢,但被戴在上帝头上,案主说:
我认为,这个梦意味着,即便我被蒙上了双眼,但我依然同上帝一般,无所不知。而事实的确如此,她在通过这个梦,去表达内心的不削,来释放白天或者过往生活中,外界对自己的刺激与束缚,所以梦,是对睡眠的保护。
同样的:
「谎言」,是对内在需求的保护。避免受到惩罚维护自己形象保护个人隐私融入社交群体维持社交礼仪防止情感伤害维护亲密关系获取额外利益无论撒谎目的是什么,其实都指向一件事,维护自己理想中,足够好的一面。
因而,伤人的谎言,也可以是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也可以是刺人的刀具。区别在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举个例子:重大考试阶段,家里老人去世,很多时候大家都会选择说一个善意的谎言,防止考生受到影响。
从被欺骗者的视角,因为被剥夺了悲伤的权利,这个谎言看似善意,但其实伤人于无形。这个时候善意的谎言,鲜血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