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老师将日常教学中涉及未成年人的视频发到网上的行为?记录生活的短视频分享应把握哪些原则和边界?

2024-11-19 阅读 19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这样的视频我也刷到过,包括类似的,我想事件的发酵应该给广大教师提个醒,那就是记录要有度,对学生要有保护意识,对职业要有底线。
我刷到的大多数视频,老师都是把镜头对准自己,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是课间日常,不会直接打出学生的名字,也不会把镜头对准学生。
或者是记录一些简单的校园生活,这部分学生一般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场,或者是群像展示,比如孩子们中午打饭,比如课间找老师解决问题。
对上面这两类,我是不反感的,甚至有些视频,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也有些老师走的搞笑路线,被网友们调侃和娱乐,也有一定的热度。所以流量并不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带来,发掘自身的潜质和特点,也可以被广大网友喜欢。
比如地理老师袁晓,比如小廉老师等。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出镜的,比如轮流回答问题,轮流展示才艺等。
但是,要知道,这类视频是不带褒贬色彩的,只是记录。但给学生戴小蜜蜂的行为,则是带有褒贬色彩的,老师通过视频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不遵守纪律的爱说话的学生,用这种方法能很好地“治理”这种行为。
我想,作为成年人,老师应该更明白互联网的可怕之处,把这样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在有了热度后还任其发酵,就是给了自己的学生被坏人曝光和伤害的机会,不把对学生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最后只能是自食其果。
记录要有度,这个度体现在视频中的主体要有知情权,尤其是未成年人,要考虑到对他们的保护,记录者也要考虑视频的价值导向和影响力,不能被一时的热度冲昏头脑,让学校是干净纯粹的学校。
我想起我进教培行业前,上网保护自己的一个方式:
比如我知乎不露真实姓名和照片、朋友圈不发任何工作内容、给同事绝不透露知乎名和b站名、贴吧讨论游戏时(IP公开前)不说城市等地点信息……虽然几年间偶尔发现,其实要真定位于我也是能找到的。但以上方式严格实施的话,确实保护了自己一些信息。
我特别理解各位教师自媒体,要分享工作事宜,不可能不提自己的学生。那我个人的做法,也是效仿我保护自己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我目前的方式:
我所有回答贴的聊天记录里,学生信息都会打很重的码。能公开的:一种是学习情况本身;另一种是发生过的事儿。其余比如照片之类的,绝不能公开。
对学习情况本身,比如我分享怎么做错题本,那我就拍学生的笔迹。笔迹就不需要打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