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夫一妻制」符合自然选择原理吗?
2024-11-19 阅读 14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一夫一妻制」并不是所有物种都遵循的规则。在自然界中,有许多不同的繁殖系统和社会结构存在,而适应环境变化和提高后代生存机会才是自然选择的关键。一夫一妻制在某些物种中可能有利于资源分配和后代生存,但在其他物种中可能不适用。因此,「一夫一妻制」并不是普遍适用于所有生物的自然选择原则。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符合。
都不用说什么人类文明,好多灵长类亲戚也都从一夫多妻制演变成了一夫一妻制。
有科学家认为各种灵长类纷纷进化出一夫一妻制主要是因为灵长类的育幼时间相对长,雄性杀婴风险太高导致自然选择青睐一夫一妻制[1]。换言之,科学家认为一夫一妻制恰恰是自然选择选出来的。
乱交才是动物的天性,为什么人类还保存着一夫一妻制?7 赞同 · 0 评论回答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想:你到底是怎么推断出一夫多妻制会比一夫一妻制“生得多活得多”的呢?
参考^C. Opie, Q.D. Atkinson, R.I.M. Dunbar, S. Shultz, Male infanticide leads to social monogamy in prima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0 (33) 13328-13332, https://doi.org/10.1073/pnas.1307903110 (2013).
这个可以参考一些选择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做例子,比如西伯利亚森林猫。
大部分猫都是渣猫,但西伯利亚森林猫是一个例外,它们演化出一夫一妻的制度。 因为西伯利亚森林猫所生活的地方气候严寒,母猫生下小猫后,如果出外觅食,小猫就会冻死,如果不出去就会饿死。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西伯利亚森林猫演化出一夫一妻 的制度,公猫也会参与照顾子女,小猫才能存活下来,而选择揸猫策略的猫的基因都会绝种。
人类的情况也有些类似,因为人类的脑容量不断增大,如果等到脑部发育完成才出生,头部太大会造成难产的风险。所以人类的婴儿都是“早产”的,这使得婴儿有很长的时间都是不能治理,必须要母亲全程照顾,也就需要有其他人提供食物来源,一夫一妻制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个体的选择会让一夫一妻制脱颖而出,以族群为基础的自然选择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结果,比如性资源不那么集中于少数雄性的人类族群,他们在以族群为单位的竞争中可能会有某种优势。
不符合。但存在即合理,一夫一妻能保留到现在一定是因为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推动它。
野生动物都不穿衣服,虽然交配会增加被天敌捕杀的风险(因为这时它们几乎没有反抗能力),但面对同类它们绝不遮遮掩掩的,往往都是先一见钟情,或者霸王硬上弓,交配就完事了。一插,一抖,搞定。
在野生动物群体,特别是哺乳动物中,只有约3%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并不牢靠,基本上繁殖期一过它们的婚姻就解散了。几乎没有哺乳动物能长厢厮守。更多情况是,幼崽没有父亲的概念,因为父亲完成交配之后就趁繁殖期还没过继续寻找下家了。母亲作为孕育的主要角色,本身有能力独自抚养幼孩,所以就不需要父亲了。
很可惜,人类不是那3%。是的你没听错,人类不是天生的一夫一妻制。那是人类道德与法律强制定义出来的。你猜你为什么无法抗拒那些瑟瑟的东西……
人类对于异性的好感来源于一种激素:苯基乙胺。当一个异性转动了你记忆的齿轮,过去的美好涌入你的思绪,苯基乙胺就会大量分泌,产生爱情的快乐感觉,即使为心爱之人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通常这种激素的分泌不会持续太久,当激素水平下降,你就没有那种激情了。但为什么人类还会发展出一夫一妻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