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汉语方言有哪些由变调规则错误反推单字调的现象?
2024-11-19 阅读 14
在各地汉语方言中,有一些变调规则会导致单字的声调出现错误的现象。例如,在一些方言中,声调会受到相邻音节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某些单字的声调并不是按照标准的规则来确定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方言中比较常见,例如四川话、湖南话等。在这些方言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音环境来推测单字的正确声调,而不能仅仅依靠规则来确定。这也是学习和理解各地汉语方言时需要留意的一点。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多了去了,「潛水」「蒙古」「場所」……甚至都被扶正了。題主的例子「反而」反而是那個還不能被廣泛接受的音(
普通话“矫情”读为jiáo qing,然而矫本应读三声,矫正、矫健、矫揉造作里的矫都正常读三声,唯独为“矫情”这个词单独加了一个读二声的音。
普通话的 上声+轻声 绝大多数是将214读为前半的21,后面的轻声字调值较高,大约为4,如“姐姐”;但仍有少部分的轻声后字读得较低,在人们语感中视为上声,并发生连上变调,使矫读似阳平。但这样的词太少,所以很难意识到这是个变调。另外“骨头”也有 gú tou 的读法。
(或许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变调是以词为单位从天津借入;即都是曲折调,接轻声时读后半还是前半的差异,也本就是有联系的)
猜想普通话“期”的不规则演变也可能和连读变调有关,北京话夹在两个阴平间的阳平调值非常接近阴平,如“科学家”读如“科薛家”,所以“期”现在的阴平读法或许是从“星期天”“星期一”中反推而来?
据说蒙古的蒙之所以是上声就是错误类推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