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活的像高三,怎么办?

2024-11-19 阅读 17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说明12年的服从性测试的应试教育已经内化进脑子里了。
也许你是高考失利,他是超常发挥,但是当你们进入大学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
如果说前12年的目标是高考,那大学的目标是什么?
于是,对于从没有被培养过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不过是高中的延续,生活习惯由过去的追求成绩变成了追求绩点,追求保研考研。
当然也有人选择躺平,但是这也不过是延续高中的行为模式,好像一个高中生迎来了长达4年的假期,于是就像高中时每周只放一天的假期里一样除了刷短视频打游戏外很难做出什么创造性的事情了。
无论是躺还是卷,大学生们最终都会发现一个问题: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他们会发现过去被作业和补课塞满的时间里自己儿时的梦想不知不觉被变换成了高考,似乎所有人都要追求更高的高考成绩,但是却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从事什么行业,因为学业压力以及手机管控让他们局限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
他们的每分每秒都要为考取更高成绩服务,为专业选择所花费的时间微乎其微。
可是高中生很少会比大学生迷茫,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高考,似乎所有人都拼命卷高考,于是随大流的安全感胜过了迷茫感。
而到了大学,在失去了高考这一目标后,大一新生们急需寻找新的价值评价体系。
可是自我形成的价值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于是潜意识中就容易延续高中的评价体系。
卷绩点,卷保研,卷实习...
就像高中以量化的成绩评价自己一样,大学也下意识以绩点、项目经历这些量化自己。
最后选择工作也是以钱多事少离家近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