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历史发烧友,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冷门史实或逆天史实?

2024-11-19 阅读 19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说一个东南亚的,既冷门又逆天。15世纪的明朝人经常光顾暹罗,不仅去他们那买香料,而且把当地一些重口味的风俗也观察到了。
暹罗男子在20岁要举行成年礼,要把包皮切个口,把十几颗锡珠放进包皮里面,等伤口愈合之后才能出门行走,可能是防止刚放进去的珠子全掉了。包皮看起来“其状累累如葡萄一般”。举行这种成年礼的人很多,所以当时的暹罗专门有做锡珠的行业。
随着社会地位的不同,在包皮里嵌的珠子材质也不同。社会上层做空心的金珠,里面放一粒沙子。在走路的时候,包皮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炫耀自己的地位很高。不在包皮里放珠子的是下等人,明朝人说,“此最为可怪之事”,确实是挺奇怪的。
男子年二十余岁,则将茎物周回之皮,如韭菜样细刀挑开。嵌入锡珠十数颗皮内,用药封护,待疮口好,才出行走。其状累累如葡萄一般。自有一等人开铺,专与人嵌焊(锡?)珠,以为艺业。如国王或大头目或富人,则以金为虚珠,内安砂子一粒,嵌之行走,玎玎有声,乃以为美。不嵌珠之男子为下等人,此最为可怪之事。这种习俗只存在于东南亚,这是因为他们要取悦自己的老婆,取悦方式自己琢磨。这个风俗不是到了明朝才有,14世纪的周致中就在异域志中写:“其风俗男子皆割阴嵌八宝,人方以女妻之。”看来这种取悦方式太普遍了,以至于约定俗成。
除了暹罗以外,缅甸也有。15世纪初威尼斯旅行家Nicolo de Conti于1435年游历了阿瓦后记录:
在这个城市有好几家出售荒诞物品的商店,在这些商店只有女人卖这种我们称之为铃铛的东西,因为他们会发出像铃一样的响声。这些铃由金、银或铜制成,形状大小如坚果。男人在娶妻之前都要到卖铃铛的女人那里去做入珠手术,否则婚姻将会破裂。手术时,在皮肤和肌肉间放进12个铃铛,数量根据喜好而定。缝合切口,数天后愈合。做过这种手术的男性可以满足女性的需求,因为这些手术后膨大的部位能使女性获得极大的满足。部分人还延展了它的用途,当他们走路时就会听到两腿间的铃声......(原著题目不明)记录这种铃铛的不止这一位,从15到19世纪的东西方旅行家但凡去过暹罗,几乎没有一个不去写这个风俗的,还对铃铛的大小形状有各种描述。
来源:缅铃与中国人的X欲: 东南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佛罗伦萨商人弗朗西斯科·卡勒蒂(Francesco Carletti)于1600年的报道也有铃铛,而且部分描述与瀛涯胜览十分一致。
那些人使用的这项古老发明是由女王设计的,其初衷是为了纠正和防止男性用身体不正当的部位进行性交,命令男性成员每个人都必须在皮肤和肌肉之间缝进2-3粒大如榛子圆形或椭圆形的铃。在我所见过的这些铃中,颗粒是由金或铁制成的。摇动铃,就会发出沉闷的声音,因为它们是无孔的,就像两扇贝壳固定吻合在一起,精致而巧妙。正是因为它们里面有这些小颗粒并能发出声音,所以得名“铃铛”。暹罗的男子不仅会在包皮里放珠子,还不介意老婆出轨。如果约会对象是中国人,老公反应是这样的:
若有妻与我中国人通好者,则置酒饭同饮坐寝,其夫恬不为怪,乃曰:“我妻美,为中国人喜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的暹罗买卖货物除了用钱以外,还直接用日用品以物易物,这些东西中有四五种都明显是从中原来的货物,所以他们中有很多人会对明朝有所仰慕和依靠。
货用青白瓷器、花布、色绢、段匹、金银、铜钱、烧珠(玻璃珠)、水银、雨伞之属。另一个原因是,暹罗女子是管事的。
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刑罚、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取决于妻。其妇人志量,果胜于男子。所以这么看的话,他们一边需要明朝的东西,一边听老婆的话,所以对老婆和明朝人出轨就见怪不怪了。
历史上有着这样一个“外来群体”,他们的家乡在当时世界上以内战频仍、政治动荡而闻名,农村里大多数人都勉强挣扎于温饱线上,而他们也大都正来自贫穷的农村。然而,当这些来自穷困地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青年人被请到另一个肤色的世界大国时,却一下上演了“九天九地”——不仅获得了远远超越家乡人的生活条件,更实打实的享受到该国官方的超规格优待,拥有食宿上的种种“特供”,结果这些成为了“大爷”的“穷鬼”还要挑三拣四,侮辱和玩弄当地妇女,甚至还有少数人违法乱纪,闹出了人命官司。这个群体是什么人呢?没错,这个群体就是50年代前往苏联务工的中国工人。
事情是这样的,在二战后,苏联因残酷的战争阵亡了两千余万人,劳动力损失惨重,所以便萌生了向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友、人力众多的中国招募工人的想法,同时这也能增进两国关系,因为这些在苏联学习到先进生产技术的工人回国后不仅可以带回珍贵的外汇,更可以反哺中国工业发展,可谓互利共赢的好事。对此中国方面自然也是积极响应,原本在1955年,中方计划派遣八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18至35岁的健康工人入境苏联,但后来由于苏联国家经济重新规划及政府部门缩减人员,很多部门和企业反而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因此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工人,最终计划第一批抵达苏联的工人数量缩减至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