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挖呀挖」女幼师走红后抑郁,出现自残倾向,普通人面对这种爆发的流量以及爆发后的落差应该怎么应对?

2024-11-19 阅读 21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可以想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政客、企业家或者是一个明星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都会有专门的助理经纪人或者其他人员帮他去处理各种与媒介对接的事情?为什么在市场中,公关、新闻发言人等会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原因就是,对接媒介、维护一个良好的形象,同时拥有健康的心态,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这并不是普通人能具备的。
现实中的明星、企业家等群体,有心理问题的非常多。这里不说任何其他的东西,简单一点,单单是各种负面的评价,就会让人难以忍受。
普通人与公众人物的生活存在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生活与评价是被隔离的。在现实中,非公众人物从自己身边能听到的言论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因为你的社交圈子里的人就算对你不满,但也完全没必要把难听的话当你面说,最多就是当面给你甩个脸,表达一下自己很生气就完了。与此同时,别人可能也会私下组成小圈子讨论你,但这种话一般也不会传到你耳朵里。因此,你可能自我评价,觉得自己还是个破受欢迎的人。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保护,因为普通人根本没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一旦到了公众领域,情况就完全变了,所有对你的攻击都没有阻拦的,评论、弹幕、私信等等都可以成为攻击的渠道,而你根本无法去阻止它。很多明星的心态变化,也都是从各种攻击性的言论大量出现开始的。
有人会觉得,人身攻击嘛,不就是些难听的话嘛,我当放屁不就完了?
然而,现实完全不是这样。假如人身攻击只是辱骂,问题倒也不大,很多网站和App都有防骚扰功能,我的知乎私信里也有很多内容在打开前,系统就提示有“不友善内容”,这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大部分的。然而,较之于单纯的辱骂,更大的问题在于各种流言的传播。
之前某个有关“抖音上的人的文化程度怎么样”的问题下,我就看到过很多有趣的回答,比如某个讲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下,就有个高赞回答说“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确不容易,我有个亲戚是院士,也没找到工作”。对于有一定高等教育经历的人,肯定知道这就是个假话,但这个答案之所以是高赞,也是因为很多人的确相信“院士也找不到工作”。再如每年高考结束,也经常会有什么“X家少年高考730分,放弃清华大学,报考国防科大。X家人敲锣打鼓欢送”之类的视频,也总能获得大量的点赞,却丝毫不管当年本省或本县有没有高考能上730分的。我自己也曾回到过,多年前看到过一个流传很广的内容,是一个女孩在机场拖着行李箱走,然后配的文案都是“XX以680分成绩考入哈佛大学为国争光”之类。
以上所说的这些,虽然有些让人无话可说,但至少尚未引起什么太负面的情绪。 或者说我们可以勉强把它解释为,有一些人是出于正能量的目的而编了一些谣言。 可如果这种编的谣言是出于其他的目的,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难办,因为你无法阻止其他人出于何种目的而编出这种谣言。
如在很多女性网红的社交媒体上,黄谣是最常出现的谣言之一。黄谣的问题在于很难自证,即别人说你干了什么,但你无法证明你没干,这也就是学术里常说“证有不证无”的原因——说“有”只需要拿出“有”的证据即可,但是说“无”却没办法拿出证据。这种谣言造谣很容易,但是辟谣却要跑断腿,而且如果谣言的影响力太大,就算当事人报警把人抓了、判刑,也没什么用。反而最后还会被人说“XX串通警察诬陷好人”、“XX花了钱了”等等。
此外,现实中通常出现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的人际关系也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女性被造黄谣,那么她面临的最大压力可能不是来自网上,而是身边。因为这些事情没办法自证,所以面对身边人异样的眼光,她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很多人看了相关的消息也就是看了,她也不知道谁看了,更无法在事情澄清后一一通知。甚至,就算可以一一通知,很多关系也彻底改变了。
试想,如果一个人因为被造黄谣而与身边人的关系出现了裂隙,对方对她的态度很冷淡,在事情澄清后,两人的关系有可能回到从前吗?并不会,因为这相当于让那个人承认,自己根本就不了解她,只会随着网上的态度去评价她。这样,反而可能等到事情澄清之后,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差了。
“证有不证无”是一个学术界、法律界等通行的常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法律案件要求举证倒置的原因。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没有这个常识,因此经常会出现某人被造了谣不予回应,而被人认为“他为什么不回应?是不是没胆子?不回应就是默认了?”等等。
比这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造谣甚至并不是出于故意,而只是临时的口嗨。就像是某个女性穿的比较暴露,下面有人回复说“还真是她。我去年在XXKTV见过她陪酒,现在不干这个了?”,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评论者对其本人有什么恶意,可能就是偶尔脑子一热。可如前面所说,一个女性要怎么证明自己“没有”在KTV陪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