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静下来用心学习?

2024-11-19 阅读 21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太长不看:
划出固定的学习时间,任何小事都应该安排在这个时间之外。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学习,不要强迫自己熬夜或早起学习。调整学习预期,不要对进度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向同领域上优秀的人请教,帮助你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好奇心,比如看一些有趣的入门视频。和同学或者同好讨论你正在学习的内容,试试费曼学习法。思考学习内容如何与你的实际目标相关联,这可以增加学习的意义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允许自己沉浸在学习中,享受获取新知识的乐趣。 一方面快速学习应对当前需求,另一方面稳步打好长期基础。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展,这可以让你直观地感受自己的进步。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坐下来独立学习》在过去两年里,我与众多认真的成年学习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人为了支持自己真正关心的创新或职业项目(例如他们的创业公司),独立钻研一些技术性学科(如物理)。在这些对话中,我观察到一个出人意料的共同现象。我们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从课程设置、知识理解、记忆方法,到练习技巧、熟练程度等各个方面。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谈话进行一两个小时后,往往会发现,尽管这些学习者态度认真,但他们在坐下来去学习时却遇到了困难。
如果书本始终无法翻开,那么之前所有关于理解和记忆的讨论都变得毫无意义。随着我越来越频繁地遇到这种情形,我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问题。许多学习工具和资源往往假设,认真的学习者最需要的是清晰的讲解、及时的反馈或有效的练习方法。但实际上,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以确保他们能够投入时间学习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他们需要在「自我调节」方面得到帮助。
我讨论的并非那些对历史作业不屑一顾的叛逆少年。这里探讨的是那些聪明、有上进心、富有创造力的成年人。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创意目标,主动努力学习某些主题。他们确实有意愿认真学习,可是一周又一周过去了,他们却始终未能付诸行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自主学习如此艰难?作为设计师,又该如何提供帮助呢?
在哪些情况下学习更容易?在一些情境下,成年学习者似乎很少遇到自我调节上的困难,通过观察这些情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同步课程。有趣的是,即便这些学习者向我诉说他们在独立学习中的挣扎,他们往往会同时提到自己正在参加某个效果很好的其他科目课程。这类课程的关键要素似乎包括:固定的上课时间、明确课程范围和要求的教学大纲、充满活力的社交环境、受人尊敬的导师,以及适度的责任机制(通过学费、社会规范等形式)。然而,这些课程也通常存在[1]功能性学习问题(如记忆、理解、熟练度等);而且学习者常常感觉课程内容与自己真正的学习目标脱节。
一对一辅导。与传统课程相比,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似乎更加因人而异。更紧密的师生关系、个性化的反馈以及更明确的责任往往能激发出更多的魄力。然而,无论利弊如何,大多数辅导老师都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学习范围、预期成果和具体要求通常比较模糊,多为即兴制定,这导致许多学习者感到迷失方向或与学习目标脱节。
同伴学习小组。在旧金山,成年学习者经常组织定期的晚间学习小组。据我所知,最常见的模式是大家在同一个空间里各自学习不同的内容,在学习前后进行简单的社交活动。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固定的学习时间、相互督促的氛围,以及与朋友相聚的乐趣。当小组成员学习相同的内容时,这种模式似乎更加有效,因为社交环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学习材料的宝贵机会。然而,我观察到这些小组往往难以长期维持,几周或几个月后就会解散。能够长期稳定运作的同伴学习小组似乎相当罕见。
协作社区团体。让我们暂时跳出技术领域,关注一下社区音乐团体、运动队和表演团体。这些组织与同伴学习小组有相似之处,都能提供结构化环境、社交责任感和社区归属感。但它们更注重协作:团队或乐队共同面对成功或失败。成员之间能深切感受彼此的进步或停滞。一个成员的成长可能会激励其他人也奋发向上。当有成员遇到困难时,其他人都有动力伸出援手。这种模式在表演艺术领域很普遍,但如何将其应用到技术学科的学习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基于项目的学习/学徒制。当「直接动手」行之有效时,它往往是大多数学习者最青睐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以实际目标为基础和范围,允许通过不断尝试来替代教科书学习,而项目本身则提供反馈和强化。这种方法也非常适合社交场景,无论是与同伴合作,还是在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然而,当需要掌握的概念较为复杂时,这种即兴式学习往往难以深入理解概念基础[2]。
设定演示目标。一个可靠(尽管压力不小)的学习方法是主动提出就某个主题做演讲,或教授一门短期课程。我在与播客主持人 Dwarkesh Patel 和 Joe Walker 的交谈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模式。这两位主持人以深度研究式采访而闻名,他们通常会为每位嘉宾投入数十小时的学习。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存在一个即将到来的高风险演示日期,这创造了紧迫感。同时,这个日期也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终点:学习者清楚地知道何时能够「完成」任务。
让我们退一步,来看看这些方法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
默认时间表:这些学习结构通常会为学习安排特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往往是固定的,不易更改。这样做反转了默认模式:你不需要不断地督促自己去学习;相反,如果学习时间已经在你的日程表上,你反而需要做出决定才能取消它。目标明确:我下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分配精力?什么程度才算「够了」?许多这样的学习结构能为这些问题提供明确的答案。进步感:例如,通过完成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产出具体的学习成果,或与同学、导师进行交流讨论等方式,能让学习进步变得清晰可见。即时回报:虽然掌握足够的知识来完成你心仪的项目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这些学习结构能够让你在短期内就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比如通过与同学讨论或完成练习项目。这些环境也可能让学习材料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你的学习兴趣。心理保障:这些学习结构往往会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别担心。你正在做正确的事。只要坚持不懈,你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社会认可:「对不起,周二我不能去,我那天晚上有[课/学习小组/辅导]」这样的说法,比「对不起,周二我不能去,那是我这周仅有的两个空闲晚上之一,我打算每周抽两个晚上学习物理」要容易得多。对自己说也更容易。这种结构为你提供了一种可以被社会认可的理由。同样,你可能觉得为了上课或参加相关主题的学习小组而提前下班是可以接受的,但仅仅是坐在办公桌前看教科书就显得不那么恰当了。好时机:正如 Taylor Rogalski 所说,你可能有充分的理由去学习某个主题,但你可能没有充分的理由非得在这个星期六学习。即使这些学习结构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它们也能通过短期的压力创造出立即行动的动力:及时学习,否则就要承担社交代价。我对主要依赖负面强化持谨慎态度——稍后会详细讨论——但学习者确实需要一个今天就开始学习,而不是将来某天再说的充分理由。当成年学习者尝试在我前面提到的那些结构之外独立学习时,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失去了所有关键要素。没有默认的时间表, 没有明确的目标,感受不到进步,得不到即时的回报, 没有成功的保障,缺乏他人的认可,也没有好时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理解独立学习者需要多么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了。他们不仅要学习艰深的知识,还需要创造并维持足够多的这些要素来保持学习动力。难怪他们经常感到举步维艰!
从时间开始考虑到前面的讨论,独立学习者应该认真考虑加入或创建我提到的那些学习结构。比如,参加当地的课程、加入学习小组或找个导师;确定一个能推动学习的项目;或是邀请朋友们参加你要做的讲座等。然而,我接触过的许多成年学习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可能不奏效或不够理想。他们可能觉得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也可能试过几个导师但都不太合拍;或许唯一的空闲时间是清晨;又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准备讲座等等。那么,面对这些情况,这样的学习者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