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将绝大部分信息差抹除了,知识已经随处可以获得,为何大部分人依旧无法获得大幅突破?

2024-11-19 阅读 10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互联网只是将一些以前普通人需要花费更高成本获得的资源变得更为廉价,但整体上看,互联网非但没有做到抹平信息差,甚至还把信息差变得更大了。如同题目所问,“知识已经随处可以获得”,恰恰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这里可以做这么一个设想,如果你是皇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分别向你汇报一件事,一个人说这件事情可以做,做了之后大大的利国利民,另一个说不能做,做了之后就是祸国殃民。那么,你该采纳哪位大臣的意见?
假如说采纳其中某位大臣的意见,就能实现预期的结果,其实并非是坏事,因为就算是必须要二选一,至少还有50%的概率成功。假如在这之外,再有其他的想法,结果可能就更糟。就如同是在三大战役中,国民党方面无论是坚决的打还是坚决地撤,结局都会比现在好很多。
而在有些时候,事情就是相反的,两个人看似说的都有道理,却可能都不对。比如有的人说要向南走,有的人要向北走,但实际上可能向东走才是对的。
如此,就可以看到,信息的增多对与普通人来说绝非是好事,因为信息的增多同时也意味着噪声的增多。而现实中,一个领导如果只有两个选择,那已经是万幸中的万幸,大多数时候,领导要面对的是十几种乃至于几十种选择,听到的也是几百种乃至成千上万种声音。
这个机制,也可以反过来被利用。欧美国家的议会会议中,假如有些提案无法通过,发起提案的一方还有个阴招——制造噪声。例如,这个提案有10项内容,其中8项可以通过,2项无法通过。那么,提案方就可以先把这8项内容做一个单独的提案通过,然后过段时间再提交一项有2000项内容的提案,将这没通过的两项放入其中。
他们赌的就是没有人会认真看这2000项内容。而现实中,这种策略屡屡都能奏效。
这些大都毕业于名校的精英们,在面对信息轰炸时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人。一方面,人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上限的,信息的增多对很多人来说非但不是好事,反而意味着“噪声”的增多;另一方面,如果互联网上的“信息”真的只是信息倒还好,但现在互联网上的内容——尤其是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之后,由于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很多“信息”实际上只是“观点”。
客观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以前,虽然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获取的信息质量低。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以前,出版传媒行业还是相对精英化的,内容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制作与审核才可以进入市场。这固然限制了大量普通人发声,却也意味着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内容才可以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