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宇宙在膨胀,有没有恒星或星系突然消失在人类观测范围内?
2024-11-19 阅读 17
是的,宇宙在不断膨胀,这意味着有些恒星或星系可能会远离我们的观测范围,甚至可能因为宇宙的膨胀而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这种现象被称为“红移”,即物体由于宇宙膨胀而使其光谱向红端移动,最终超出我们可观测到的范围。因此,有些恒星或星系可能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观测范围内,而我们无法再观测到它们。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截止 2024 年 10 月,人类掌握的观测能力还没达到会观测到题述现象“某个天体离开可观测宇宙”的水准。为了观测这种现象,你需要比 JWST 强大得多的望远镜(或许是引力波望远镜)。在此基础上,你要堆积更大的总视野和超长的累积观测时间、找到可能的观测对象。
此刻,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有这种观测对象。未来,这种对象大概会有。
以同移距离计,可观测宇宙现在的半径约 466 亿光年。为了观测题述现象,你需要先观测到具有这种同移距离的天体,这大概会非常困难——对于这种距离,恒星这样实质暗弱的东西就不必说,活动星系核的亮度也还不够让我们观测。截止 2024 年 10 月,人类可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远的有范围限制的天体是 JADES-GS-z14-0,其次是 JADES-GS-z14-1,再次是 JADES-GS-z13-0,它们到地球的同移距离分别约 341 亿光年、339 亿光年、336 亿光年,它们的性质还在研究中[1] [2]。显然,这和本问题需要的距离差太远了。至于没有范围限制的天体,读者可以考虑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不会出现题述现象。不过,其他原因导致的恒星“消失”现象已经被报道过。已经发论文确认的就有 100 多颗恒星“消失”,候补对象数万个。它们没有留下爆发遗迹,质量也不像都大到可以直接坍塌成黑洞。已经有报道在往未知的强大外星文明上带了。
这类研究的参照对象是 1950 年代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单次拍摄资料,几十年没有持续跟踪,不能排除一些暂时的闪现源当年被当作恒星登记进去了。全球巡天能力到二十一世纪才实现起码的持续监视,最近几十年再看才有较大意义。论文出自: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3881/ab570f此外,这问题里“宇宙的膨胀速度超过光速”的说法可能让一些读者不舒服,他们会说空间扩张的速度不宜如此表述,哈勃常数的六七十千米每秒每百万秒差距不宜跟距离乘出一个巨大的值。提问者当然可以嗤之以鼻:我乐意。
参考^Brant Robertson et al 2024 ApJ 970 31 DOI 10.3847/1538-4357/ad463d^https://doi.org/10.48550/arXiv.2304.01173
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观测宇宙会变大,最后会到共动距离630亿光年左右。所以未来理论上能看到的星系会越来越多。
另外,虽然我们看到这些星系越来越多,但是接受到的都是它们过去发出的光子,而它们现在发出的光子我们却永远看不到了。所以要是以现在的星系光子作为真实的星系,那的确是。在未来,我们将越来越难看到星系现在发出的光子。也就是说现在发出的光子形成的宇宙大小会越来越小。
不会突然消失的,只会无限红移,慢慢的消失。
没有。可观测宇宙边缘的性质其实很像黑洞表面。可观测宇宙内所包含的物质从一开始就定死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远的东西是大爆炸第38万年光子退耦事件,一坨介于等离子体和气体之间的物质发出的微波背景辐射。这些物质是离我们最远的,也是远离速度最快的(其实更远的物质也存在但是被等离子体挡住了),要说有什么事物最接近问题描述,必然是这些了。然而在宇宙膨胀一开始,由于恰好处于特定的位置,这些物质就以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在远离我们,并且还在加速,于是这坨物质的时间流逝非常缓慢而且越来越缓慢,以至于宇宙演化了130多亿年还保持着原始等离子体/气体的状态没有演化成星系,而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也在不断降低,这个状态其实就是无限红移,也就是说和黑洞一样,物体离开可观测宇宙所需的时间为正无穷。以地球参考系来看,永远不会有物体超光速离开可观测宇宙,而是越来越接近光速、越来越缓慢,最后冻结在宇宙边缘。很奇妙的状态。
这种问题首先得知道宇宙是什么!不知道宇宙是什么就乱问问题是要不得的。
这种问题的答案没什么意义,但是存在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容易使得整个人类群体的科学认知浅薄化。
知乎里面特别多拿着光速问问题的题主就是浅薄化的具体表现。
人站的太高容易脱离实际,这样研究问题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