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破天荒地研发出了一种同时兼具高烈度传染性和极高死亡率的病毒,能不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24-11-19 阅读 13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咱就是问问啊……
你是在自己家手搓出了P4实验室吗?
不然你们项目负责人是谁,居然让实验动物出来知乎提问?
你太慢了。
我早就研发了你说的病毒了,超高传染性,目前全世界所有人都已经感染上了,超高死亡率,一爆发立马就挂,唯一的问题是潜伏期有点长,两百年。
等到人类寿命达到两百岁的时候,人类就能意识到我的病毒的存在了,那时候我一定能拿诺奖!
不用破天荒,这种病毒和对应的解法ETA很可能在2100年之前。
2020年新冠病毒出现的第一时间,科学家先去查了这种病毒被人为编辑的可能性。
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的结合效率之高,通过基因工程无法达到,只有自然选择才能实现。至于为什么无法达到,涉及到工程的方向性和工程能力精度的问题。
工程是讲道理的,而现实不用。
比如你在足球看台上飞一个纸飞机,正好飞进球门里。不管你怎么练,几乎不可能准确的能飞进去(工程能力不足)。现实中,就有人在诺坎普球场(?)飞过这个纸飞机,而且拍了下来。这是个小概率事件,只能期待机缘巧合。新冠出现,是概率事件,却影响深远。站在2020年代(2020-2030),人类的工程能力,并不足以到这种编辑的精度。从反方向看,工程需要针对对手盘“人类的免疫”系统的深入了解。对不起,这个领域是大大的一锅粥。免疫系统十分复杂和多变,即使现在有单细胞+AI工具的帮助,免疫系统仍然是难以理解和定量描述的研究对象。
但是,只要是工程问题,都会面临某种“力大砖飞”的契机和解决方法。目前的人类社会运行方式,正在逐步合成这种“力大砖飞”。首先,人类人口虽然可能会再增长一段时间后趋缓,但是技术进步后生存所需的资源竞争在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动能在增加。核武器的均势可能限制了物理战争的规模。生物战争可能会成为更常规的手段干扰敌人或者敌对区域。其次, AI在加速传统的四大天坑等基础科学的发展,极有可能会增加人类对尺度更小(分子局部)的范围内操控精度,从而让病毒变成一个较大的脚手架尺度。工程手段和成本可能随着对抗和冲突中的竞争大规模降低。第三,新冠基因组及演化路径事实上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研究范围,相比无限探索的空间,已经造成较大破坏的案例历来不会被军事冲突领域的研究专家忽视,2020年代的认知能力,并不能代表三十年后五十年后的认知。第四,太空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太空快速扩散,太空中的强辐射是DNA诱变的天然试验场,现在报道的诱变很多是吃货们的福利“土豆瓜果”。在不被报道的领域,很容易找到病毒新的株系(甚至可能一些发现会改变生命起源的假设),这些数据叠加AI的毒性预测能力,很有可能会提供全新的战争框架。最后,老龄化的加剧,已经有研究报道了人基因组的内源性病毒在老年人群中的活跃,原本在生命末期被自然界归零的过程中,非常有可能存在烈性的病毒被分离和保留下来。如果这些病毒是在非常早期的人类基因组(群体即演化早期或个体即发育早期)中就已经嵌入整合在基因组中,诱发这些病毒的活跃可能就成为居心叵测的研究方向。
这些因素是不难想象的,而且很有可能会交织着波浪性推进。
令人欣慰的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总是有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阴阳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