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恒星的研究对星系形成和演化有哪些具体贡献?

2024-11-19 阅读 14
更新于 2024年11月21日
随着新恒星的诞生和老化,星系的光输出将随时间改变,同时影响着它的颜色和光度。那么,假设恒星形成历史来建立模型,应用恒星演化的知识来计算星系的光谱如何随时间改变,与观测数据比较,就能对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取得认识。
随着恒星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星系不同位置的恒星组成的结构,不同位置恒星的运动学性质也会随时间改变。那么,根据星系动力学的模型,来计算星系中恒星组成的结构和恒星的运动学性质如何随时间改变,与观测数据比较,就能对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取得认识。
例如,在检验椭圆星系形成的理论时,可以使用如下一些方法:
考察恒星形成历史。一种理论认为椭圆星系的恒星是在一次暴发中形成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恒星是在不同位置,在更长的时间内形成的。分析了恒星形成的位置,时间,就能检验这两种理论。
考察祖先性质。一种理论认为椭圆星系的祖先是单一的恒星暴发气体云,另一种理论认为椭圆星系的祖先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对星系中恒星位置组成的结构,不同位置恒星的运动学性质,光谱性质,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就可以在细节上检验这两种理论。
星系动力学理论认为,无碰撞系统的相空间密度最大值在演化过程中不能增加。那么,分析星系相空间密度的演化,就能判断星系的形成是否来自无碰撞并合。
如果星系的形成来自并合,也会有一些结构上的明显迹象,例如结构上显著的扭曲,或显著的潮汐尾,这是两个质量相似的恒星盘并合时产生的。不过,剧烈的弛豫只会持续几倍动力学时标。如果可以估计这些结构相关的时标,也能确定瞬时并合率。
潮汐尾的寿命较长,但表面亮度通常较低,特别是高红移处。也不是所有的并合构型都会产生显著的潮汐尾,也可能在残骸的外部产生壳,涟漪和羽流之类的结构,这些结构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关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可以参考如下一些教材:
L. S. Sparke和J. S. Gallagher著的Galaxies in the Universe(《宇宙中的星系》),这本是比较基础的星系天文学教材,没有复杂的数学推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过原书第二版的中译本。